长江江豚科考日记:为什么要开展“江豚科考”?-每日速看
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此次考察是继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后的第4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共有20余艘船只,百余人参与。作为科考队员之一,我感受到这次行动得到了强烈的社会关注,也感到非常荣幸能参与这次科考。
本次科考以目视观察为主,辅以声学监测、影像识别和水样采集,我负责的是声学监测的一部分工作。每天的日常是布设、回收声学设备,导出及保存数据,保障设备安全等。一套拖曳式声学系统包括两台声学仪器、100 m尼龙绳和配重块等,几天操作下来,不仅学习积累了考察经验,还顺便锻炼了身体。
【资料图】
声学组成员提醒侧面船只避让船尾设备。 (图片来源:徐春永)
也许很多人在看到相关新闻报道后才了解到长江江豚和此次科考行动。我们为何要“大费周章”地调查长江江豚?为什么要保护长江江豚?以及为保护长江江豚投入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否值得?这些问题可能已经萦绕在大家的脑海中。
答疑时间!
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点,为什么要保护长江江豚?一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热爱生命,敬畏自然,其中所蕴含的良性道德观和价值观让我们对长江江豚的境遇产生共情。另一方面,从生态学来说,长江江豚位于食物网的顶端,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将其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理解为飞机上的一颗铆钉,一旦松动,整个飞机的安全堪忧。除此之外,长江江豚是我国现存唯一一种淡水鲸类,拥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他们可爱的外表、看似微笑的面容让大家心动,也成为了我们保护他们的动力。
白鱀豚馆的江豚E波 (图片来源:孙晓冬)
其次,我们为何要“大费周章”地调查长江江豚?自2021年2月5日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发布后,长江江豚正式调整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渔业过度捕捞、栖息地破碎化、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影响下,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稀少,处于濒危的状态,亟需大力保护。对此,我们采取了迁地保护、十年禁渔等保护措施,来遏制其濒危趋势。本次科考的目的是对其摸底调查,厘清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信息,我们才能科学地评估长江江豚的种群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比如扩大迁地保护水域范围、限航限速等,持续推动长江江豚保护工作。
科考过程中,我们在宜昌、城陵矶等地发现了大群的江豚,仅仅是看到他们在水中隐约起伏的泳姿,大家就感到莫大的慰藉,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充斥在船头船尾。
宜昌江段的小群江豚 (图片来源:当地江豚爱好者)
最后,为保护长江江豚投入的人力物力是否值得?这是一个价值判断。长江江豚是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它本身有着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作为长江的旗舰物种,“长江好不好,江豚说了算”,在推进长江江豚保护实践、保护宣传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带动整个长江的大保护,长江保护法、十年禁渔的内容中都有长江江豚的身影。如此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文化效益是无可比拟的。这也是我们“大费周章”调查长江江豚的初衷。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叫“可持续发展”,用在物种保护中,就是避免盲目地提倡经济开发,要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孟子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在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的今天,我们用实际行动在诠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江豚的微笑告诉大家,经济社会发展阔步向前走的同时,也要时常回头,看看我们的绿水青山。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邱建松(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